【技术交流】 回顾与展望: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综述
回顾与展望: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综述
导 读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存在很大差异。文章系统阐述了生态产品的概念、特性和分类,将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发展历程划分为制度探索、制度建立和制度完善三个阶段进行系统论述,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相关实践研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研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瓶颈与对策研究等方面对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进行综述。基于对现有研究的总结,提出未来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的重点:①实践上探索可复制、可普及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②制度上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③理论上加强多领域、多视角融合研究,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多样性研究。
章节目录
1 生态产品的概念、特性和分类
2 我国生态产品的制度发展历程
3 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相关案例研究
4 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模式研究
5 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瓶颈与对策研究
6 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相关展望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同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也不断加剧,而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则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一环。如何有效实现生态产品的价值是破解经济与环境之间矛盾的重要抓手,因此也成为政府和学者普遍关注的热点。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又一次加以强调,足见党和政府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视。近年来,国内学者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研究颇多,成果丰硕,具体集中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概念内涵、实践模式,以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瓶颈与对策等方面。本文对近五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回顾和总结归纳,并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领域需要深化的相关前沿进行展望。
01
生态产品的概念、特性和分类
1.1 生态产品的概念
生态产品概念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不断完善的过程,且国内和国外的发展历程并不相同。生态产品这一概念是由我国学者总结归纳的,在国外并没有内涵完全相同的概念,与之相似的是生态系统服务这一概念。生态系统服务相关研究始于19世纪后期,但由于科学、技术及认识等限制,仅停留在定性描述阶段,而将生态系统服务作为一种科学进行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生态系统服务研究于西方兴起的标志性著作《Nature's Service: Societal Dependence on Natural Ecosystem》中,将生态系统服务定义为支持和满足人类生存的自然系统及其组成物种的条件和过程。20世纪90年代,Daily和Cairns对生态系统服务概念做了进一步完善,本质上都是强调生态系统状况和过程的广泛性、生物物种的生态系统性和对人类生存的服务性。进入21世纪,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银行等机构共同发起了为期4年(2001—2005年)的“千年生态系统评估”(The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MA)。在MA之后,联合国又组织实施了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研究的理论框架、评估方法等都有重要推动作用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经济学(TEEB)项目和国际项目。生态产品这一概念目前在国内说法不一,现阶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但通过相关学者的深入研究,进一步扩展了生态产品的概念和内涵。通过文献整理发现,学者们对生态产品概念的界定主要集中在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一是狭义的生态产品概念。狭义的生态产品概念将生态产品的外延界定在“生态”上,主要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界定为基础,集中于自然要素本身。曾贤刚等认为,生态产品是指包括洁净的空气、洁净的水源、无污染的土壤、茂盛的森林和适宜的气候等在内的自然要素,其功能包括调节功能、生态保障等。然而仅仅是生态友好型产品,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生态产品,比如生态农产品、生态工业品等。董玮等认为,生态产品主要是在规定的空间范围内,通过对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态系统的作用而呈现出的优质自然要素,结合实际,主要体现在森林、草地及海洋等环境中。另外,丘水林等认为生态产品主要包括无污染的水源和空气及舒适的气候环境等。二是广义的生态产品概念。广义的生态产品概念在“人类”上定义了生态产品的外延,随着生态产品概念的不断完善,许多学者认为,生态产品不是单纯的自然产品,而是生态系统和人类共同作用的产品,最终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金铂皓等借鉴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MA)》的定义,将生态产品定义为人类从生态系统中获益,包括在气候等方面提供的食物、水、调节功能等有形产品,以及在土壤保育、营养循环、娱乐美学等文化功能方面提供的支持功能。张林波、虞慧怡等则对生态产品有不同的看法,即生态产品主要是受生物生产与人类生产作用的产品或服务。俞敏、李维明等认为,所谓的生态产品就是通过可持续方式不断满足现代人们对物质消费和非物质消费的产出。马晓妍、何仁伟等针对生态产品提出,相应的系统经过人类劳动参与生产,且能够深入到具体经济活动中的产品、功能或效益等。周伟、沈镭等认为,生态产品就是经过人类生产与自然要素的作用为人类提供各种服务需求。窦亚权、李娅等认为,生态产品就是将生态系统作为服务载体,通过人类行为活动的参与,生产出来的供人类社会使用和消费的各种物质或服务产品。综合学者们对于生态产品概念的讨论,生态产品无论是狭义上的基于生态资源的产品,还是广义上的人类与生态系统共同作用的产品,最终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本文认为,从广义角度分析,生态产品概念就是围绕自然要素和人力劳动作用,这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相符,与现代人类社会发展目标相符。
1.2 生态产品的特性
相较于农业产品和工业产品,生态产品的特殊属性尤为明显,这些属性与其他产品很容易区别,这也是准确认识生态产品价值的方式。结合对生态产品概念的深入了解,可得出生态产品具有明显的公共性、自然性、经济性特征。第一,具有公共性。公共性是指不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属性的生态产品,是一种公共产品,由全体国民一视同仁地享受。孙庆刚等将生态产品视为人类所必需的自然产品,并认可生态产品的一些基本特征。比如,将生态产品与文化产品和物质产品并列为支撑现代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三大类产品;生态产品在经济学属性上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即在消费上不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第二,具有自然性。自然性是指生态产品是基于自然资源和自然要素的产品。李宇亮、陈克亮等认为,生态产品与人造产品明显不同,主要为生态系统的相关结构和实际过程。丁艳认为,生态产品包括纯粹的、自然生产的自然要素,譬如空气、水源、气候等。第三,具有经济性。经济性是指生态产品具有“产品”性质,能够满足人类消费、收益的需求。王金南、王志凯等认为,生态产品属于第四产业,其核心就是生态要素,具体包括相关产品生产、经营、交易等各项经济活动。秦国伟、董玮等认为生态产品具有自然属性的同时还体现出经济属性。生态产品是在生态系统和人类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能够极大满足现代人对生活的需求。综合学界对于生态产品特性的研究,更多的是将生态产品的特性集中界定在生态产品自身上,而对生态产品的社会特性关注较少。本文认为,生态产品的基本特性是保持不变的,但是还有一些外延的社会特性。一是服务性。无论是生态资源产品还是经由人类活动加工和产出的生态产品,这些产品无论是物质产品还是文化服务、调节服务,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所以说生态产品具有服务性。二是共生性。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生产出来的生态产品在满足人民需要的同时又会保障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人与自然、人与生态不是完全割裂开来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关系。因此生态产品在产出和消费的同时是与人类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具有一定的共生性。
1.3 生态产品的分类
国内生态产品的分类是基于生态产品的概念和属性,是在借鉴国外生态系统服务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分类的。曾贤刚等根据有关理论对生态产品进行具体划分,同时还明确指出政府需要做好的工作,即通过市场机制的建立,保障对生态产品的有效供给。刘伯恩以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中生态系统服务的内涵为基础,结合具体产品形式,将生态产品划分为四类,即生态文化产品、生态服务产品、自然生态产品和生态物质产品。廖茂林等围绕生态产品功能属性将其分为三类,具体体现在改善生活环境、调节生态系统及丰富精神生活等方面进行有效改善和优化。基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将生态产品划分为生态系统产品和精神服务产品。詹琉璐等认为,生态产品除了指正外部性的生态系统所产生的生态调节产品外,还包含其产生的对人们精神和物质双重惠益的产品和服务。综合学者研究,本文认为生态产品分类宜采用目前学界较为通用的分类标准,将生态产品分为物质产品、文化服务产品和调节服务产品,这三类产品并不是完全割裂分离的,而是可以互相转换、互相依赖、互相共存的。
02
我国生态产品的制度发展历程
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且研究范围较广。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制度的发展经历了持续性的完善过程,且生态产品概念与相关制度的发展在纵向时间上存在重叠,不能完全分割。因此,基于生态产品概念的完善与制度的纵向发展时间不同,本文将我国生态产品的制度发展大致划分为三个基本阶段:制度探索阶段、制度建立阶段和制度完善阶段。
第一是制度探索阶段(2010—2015年)。这一阶段我国处在对生态产品概念的认知、界定、规范过程中。2010年国务院印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首次由官方提出“生态产品”概念,强调生态产品是生态系统提供生态调节的功能;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2015年“十三五”规划中提到为人民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第二是制度建立阶段(2016—2021年)。这一阶段我国正处在对生态产品供给、交易等机制的探索、建立过程中。生态产品的两种主要供给方式,即生态补偿和市场交易,已在2016年国家“十三五”生态保护纲要中予以明确,这与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一脉相承。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善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的若干意见》,提出选择具备条件的浙江、江西、贵州、青海四省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为了更好满足人民需求,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同时还明确了国家对生态产品供给的目标;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应选择条件达到要求的地区,深入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逐渐摸索各方能够有效参与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明确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方向和具体要求;2021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这是我国第一个最高级别的围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专项文件。第三是制度完善阶段(2022年至今)。这一阶段我国不断探索和完善相关机制,推动机制协调,统筹地区协同,整体有序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这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予以强调的,也是在党代会报告中首次提出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2022年11月1日,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行委员会会同两省一市发展改革部门印发《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施方案》,强调加快探索建立生态产品调查监测机制、生态产品价值评价机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全链条工作体系。
03
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相关案例研究
3.1 试点地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相关案例研究
2017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善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的若干意见》(中发〔2017〕27号),确定江西、贵州、青海和浙江四省作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试点。目前,四个省份的试点工作已取得了积极进展和初步成效,学者们基于四个省份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实践开展了系列研究,成果颇丰。李芬等对我国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产品价值,以农产品、干净水源、清新空气等作为核算指标开展了核算。詹小丽等从国土空间规划视角对浙江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开展研究,认为国土空间修复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相辅相成。还有很多学者基于“丽水模式”对浙江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开展了研究。吕军以江西省婺源县打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篁岭古村为案例,介绍江西省古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机制创新和成效。吴承坤从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破解“度量难”“交易难”,突破“变现难”“抵押难”等方面对贵州省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进行总结。
3.2 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相关案例研究
流域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研究重点。雷硕等开展了长江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与成效评价研究,并对长江流域进行生态产品数据分析、价值核算。还有学者从长江经济带的视角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进行研究,冯俊、崔益斌对长江经济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进行思考,认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意义重大但任务艰巨。郭晗、袁巍、徐世龙、贺卫华等认为,黄河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更多是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及生态补偿方面。杜林远以湘江流域为例,分析目前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存在的障碍因素,从政府、市场与社会主导三个方面对国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付费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并借鉴国外付费实践经验,提出推动湘江水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湘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与市场体系,以及深化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的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3.3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相关案例研究
自然资源部门和生态环境部门的具体案例进一步扩展了生态产品的研究内容。国内学者针对不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要素开展了较为全面的研究,研究成果丰富。一是自然资源领域研究成果。于丽瑶、石田、郭静静主要围绕森林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机制进行探索;还有一些学者则是围绕海洋领域生态产品价值进行研究。叶芳等基于海洋生态产品的定义和特征,分析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演化逻辑,结合典型模式探索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对破解我国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现实困境提出机制构建建议。陈雅茹、刘阳等进行了政府特许经营制度下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变现调研;臧振华、徐卫华、欧阳志云等开展了国家公园体制试验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探索研究。二是生态环境领域研究成果。张丽佳、周妍、苏香燕等开展生态修复机制与路径研究,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陈明衡、殷斯霞等关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金融支持。韩宇等针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市场化路径建立了“生态修复对象-生态产品类型-近远程效益-投资方式”为分析步骤的生态修复市场化投入逻辑框架。高艳妮等对国内外矿山生态修复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经验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废弃资源利用、指标权属交易、新型产业导入是矿山生态修复价值实现的主要模式,要素整合、区域统筹、产业融合是主要路径;指出各地区在实施矿山生态修复过程中通常结合自身实际采取多模式、多路径组合的方式推进,以达到资源的多元利用与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多重显化;并认为我国依托矿山生态修复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还处于起步阶段,应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成效评价标准体系和制度体系,推动修复矿山生态产品价值更加有序高效转化。
3.4 边疆地区和乡村振兴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相关案例研究
学者们还从很多不同视角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做了大量研究。一是部分学者关注边疆地区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王兴华开展了我国西南地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对西南地区的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运用数据支撑对西南地区生态产品生产提出建议,并以云南省为例,对西部民族地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进行研究。同时,还有学者研究了西南地区公共生态产品生产现状,孙爱真等提出西南地区公共生态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总体较好,但是存在供给结构性失衡问题。学术界对东北边疆地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也有研究。杨玉文等对东北边疆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内生态产品价值进行统计和估算,探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对策。二是学者们对于乡村振兴领域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有所关注。杨世成、吴永常关注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还有很多学者在“双碳”视阈、乡村振兴视阈、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视阈下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开展研究。王宾在共同富裕视角下探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通过对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相关实践研究的总结归纳,会发现学者们更多地集中于国家政策试点地区和流域、矿山及自然资源等特定资源领域的实践研究,还有部分学者从乡村振兴和民族地区发展角度对生态产品价值实践开展研究。但是从国际视角开展的实践研究较少,缺乏国际与国内实践经验的对比研究和发展历程研究。在未来,开展国际视野研究,探索、宣传、普及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是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的重要方向。
04
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模式研究
学者们探究了多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总结归纳了多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型,相关研究成果颇为丰富。高晓龙等按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资金来源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划分为公众付费、公益组织付费、政府付费及多元付费(公众-公益组织-政府)等四种模式。王夏晖等按照地方生态产品类别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划分为生态物质产品价值实现、生态文化产品价值实现和生态调节服务产品价值实现。张林波、虞慧怡等按照产业-生态双重维度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划分为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张林波从使用价值的交换主体、交换载体、交换机制等角度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划分为生态保护补偿、生态权益交易、资源产权流转、资源配额交易、生态载体溢价、生态产业开发、区域协同发展和生态资本收益8大类、22 小类。陈清、张文明等按照政府-市场关系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划分为政府权威机制、市场机制、志愿机制和混合机制4种。
在归纳整合众多实践模式的基础上,可以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依据产品属性、供给主体、付费主体等因素划分为以下三种(表1):一是私人-市场-公众模式。这种模式下的生态产品是私人生态产品,权属明晰,可以直接进行市场交易,按照使用者(公众)付费的方式获得价值,转换成经济收益。二是准公共-政府+市场-多元模式。这种模式下的生态产品是准公共生态产品,权属模糊,不能直接进行市场交易,需要政府和市场共同发挥作用,按照多元付费使用方式实现生态产品价值。三是纯公共-政府-政府模式。这种模式下的生态产品是纯公共生态产品,权属不清,不能进行市场和组织交易,只能由政府主导提供并承担费用,以供社会公众使用。
05
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瓶颈与对策研究
学者们对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瓶颈与相关对策开展了丰富且全面的研究,本文通过文献和资料整理,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5.1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瓶颈研究
学者们根据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不同过程阶段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瓶颈开展了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产品界定不清晰、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不统一、生态产权市场交易制度不完善、生态金融制度不健全等方面。陈辞认为,当前生态产品供给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态产品总量供给严重不足、部分生态产品市场化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生态产品的供给存在制度上的缺陷。王夏晖等认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有三大制约瓶颈,分别是生态产品权属界定尚不清晰、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尚不健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市场交易机制尚不成熟。陈清认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难点体现在价值估算存在难度、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有待完善、地区差异导致矛盾、法律法规亟待完善、市场体系有待健全等五个方面。廖茂林等认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面临的问题包括生态产品内涵缺乏清晰界定、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方法不统一、生态产权市场交易制度有待完善、生态金融制度不健全等方面。虽然现阶段学者对于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补偿、交易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思考,但本文认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关键瓶颈在于确定生态产权。生态私人产品的产权较为清晰,能够在市场上进行广泛流通,但是对于很多的俱乐部产品和纯公共产品的产权很难确定。例如水、空气、阳光等,这些生态产品每个人都需要,但是每个人都不能提供,这时如何有效进行市场流通和市场交易就非常困难,且仅依靠政府去开展交易会存在分配不及时和滞后的问题。因此,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关键在于确定生态产权,清晰的市场交易规则和完整的市场流通机制至关重要。
5.2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对策研究
学界对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对策研究集中在顶层规划、核算评估、市场交易、金融服务、转换机制、分配机制等方面。有学者认为,生态产品供给应该促进区域合作、构建城乡统筹、注重因地制宜、遵循量质并举、体现公平效率。有学者认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需要优先夯实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资产核算两大基础,充分运用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产业化经营两个抓手,大力创新发展资源产权交易和绿色金融两大政策,建立生态保护修复和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两大机制。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应当从建立可交易的生态要素产权制度、培育新型的生态产业化经营主体、完善科学的生态产品价值评估机制、探索多元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式等方面着力。部分学者从夯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基础、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途径、激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参与主体活力等方面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的研究。廖茂林等认为,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要从编制城市生态资源资产负债表、盘点生态产品清单、健全生态价值核算与评估机制、完善生态产品与生态产权市场交易机制、创新绿色金融服务供给机制等方面着手。综合学界现有研究可以发现,学者们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对策方面有很多的思考,提出的对策也较为全面。学者们从区域合作发展、国土空间规划、产业经营多元等角度提供了很多的政策视角。但本文认为,这些对策的提出更多的是依赖客观制度的完善和客观技术的完备来实现,缺少主观上“人”的关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任一环节都离不开人的参与,而且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最终目的也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推进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期望的稳步实现。因此,应不断加强对相关专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加强对生态产品开发、销售和经营人员的支持,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分配制度,真正实现人民群众参与和人民群众获得的“双赢”效果。
06
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相关展望
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完善已经取得一系列实践成果,但是目前仍然存在内涵界定不清、生态产品核算不统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不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制度不完善等问题。结合现阶段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在实践、制度、模式、理论等方面的探索,展望未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发展前景,本文认为,未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需要着重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6.1 实践上探索可复制、可普及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
生态产品这一概念在我国发展研究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受到学界高度关注,各地也开展了丰富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实践,学者们对众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也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关注和分析。综合学界对我国不同地区和省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研究,不难发现,学者们的研究集中在国家试点省份、资源富集区、资源脆弱区等具有特殊性的地区。对于资源缺乏、政策缺少的地区和省份研究较少,因此,探索可复制、可普及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式是未来研究需要关注的重点。很多地方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依赖于政府主体和组织主体,民众主体自发性较少,主要依靠带动作用,缺乏实践主动性。很多模式离开政府和组织主体的有效推动就很难开展和普及,因此需要探索简单且容易复制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在未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模式需要更多地引入社会、社区、企业等多元主体,促进生态产品价值的多元有序实现。
6.2 制度上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通过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瓶颈与对策研究,学者们认为问题主要集中在确权、度量、核算、交易等四个方面,相应措施也是针对如何让生态产品更好地在市场交易中实现价值转换,从市场、金融、产权、机制等方面破解生态产品的四个难题。未来,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需要更多依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布的《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从其中的六大机制着手,不断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机制和制度建设,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图1)。要不断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绿色金融体系,加快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市场交易体系,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补偿体系,以及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图1 六大重点机制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逻辑图
6.3 理论上加强多领域、多视角融合研究,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多样性研究
当前,学者们以流域为单元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多关注在保护和修复的基础上有序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但是研究集中在长江和黄河两大流域,对淮河、珠江、湘江等其他江河流域研究相对较少,甚至没有关注和研究,在未来,这些中大流域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需要加强和完善。综合学者们的研究发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可以与很多领域相结合,既丰富和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的内容,又延展了该领域研究的外延。目前,领域融合视角的研究较少,例如共同富裕领域与乡村、海洋、流域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都息息相关,但是这些领域的结合研究较少,未来需要不断扩展研究领域和视角。未来要结合现阶段发展相对完善的生态补偿和生态产品核算等方式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多元化、多样化发展,真正实现生态产品价值。
作者信息
张二进(1996—),男,安徽省蚌埠市人,中央党校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管理。
文章来源: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