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关注我们

地下水,生命共同体的“地下命脉”

首页标题    行业引领    地下水,生命共同体的“地下命脉”

今年的3月22日是第三十届“世界水日”。联合国确定的主题是“珍惜地下水,珍视隐藏的资源”。面对这样一个主题,我们不仅要意识到“珍惜”,更应当看到其包含的警示意义。

在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中,水是命脉,是决定性因素,而地下水则是地下命脉。在我国,包括“胡焕庸线”以西以及华北地区在内的大部分地区都缺乏地表水,地下水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有些地区甚至是唯一水源。可以说,相对于地表水,地下水的开采、破坏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更大,其修复难度也更大。

地下水关乎生态安全。《扁鹊见蔡桓公》中提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从生命体机理看自然生态破坏与修复,笔者以为,相比于一般植被、表土、山体受损等“肌肤腠理之疾”,矿山、地下工程对生态的破坏类似“肠胃之疾”,而地下水超采、污染则危及生命共同体的动脉与骨髓,直抵“司命之所属”,破坏性更大。

以华北地区为例,伴随着工业化进程,海河流域有多条河流出现断流或干涸,地下水超采严重,直接威胁到流域的生产生活用水。得益于南水北调工程,海河流域的人们才饮上了长江水。但我们要看到,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是国家保障华北水生态安全、避免华北经济社会发展受重创的不得已之举。这一响应有多果决,其背后危机就有多紧迫;这一工程有多伟大,其背后危机就有多深重。地下水破坏不仅深刻改变了华北水循环系统、生态系统乃至经济社会活动,还使得华北进入了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的临界转换。

从千年尺度上认知脚下的生态问题,警醒的意味更浓。华北生态从渐变到质变,一次次跨越着生态阈值。汉代,华北平原森林被砍伐殆尽,变迁为农田。到宋朝,上游森林破坏,河流含沙量增多,湖沼开始淤平。近几十年,工业化进程导致地表水近乎“有河皆干”,华北平原地面沉降严重。面对这种生态巨变,我们每一代人都不得不敬畏地下水安全,因为其事关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为了切实保护好、利用好宝贵的地下水资源,我国出台了地下水管理的专门行政法规——《地下水管理条例》,法定了地下水调查评价、地下水取水总量控制和水位控制、地下水储备等基础制度,用于支撑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进一步织密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网”。

笔者以为,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只有以更警觉的敬畏之心、更务实的系统观念来落实这一系列制度,才能做到标本兼治。制度实施中,我们要意识到,地下水超采后,华北平原会是一块更干的大海绵。它要接受不时袭来的极端暴雨、远道而来的生态补水,也要偿还长久的地下水“欠账”,还要维护植被多样性……生态演化之间能否重回良性循环?这亟待地下水调查监测、水循环与水平衡生态效应等研究为生态系统治理提供科学支撑。

生态破坏了,再补回去,成本比当初创造的财富还要多。当很多生态原理没搞透、很多工程手段达不到时,我们必须正视生态无法修复的情况,必须承担不能修复的后果。悉心涵养“司命之所属”的地下水,是当下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这既是守护当今的生态安全,也是对子孙后代负责。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中国自然资源报》记者乔思伟

2022年8月11日 17:58
浏览量:0